您的位置: 首頁 >> 生活百科 >> 情感課堂

感情里的施控者與受控者

發(fā)布時間:2022-07-18 來源:中國婦女報 閱讀:610
字體:[    ]
保護視力色:

施控和受控本質(zhì)上都是缺愛,越控制,越失序。對于施控者來說,有意識地把注意力收回到自己身上,在過程中經(jīng)歷失控的體驗。對于受控的一方,處理自己的內(nèi)疚感很重要,告訴自己:做不到完全服從另一個人并不是錯。

■ 徐亞輝

很多女性在戀愛中遇到這樣一種情況,男生經(jīng)常表白說:“你最重要,為了你我可以不愛自己;只要你開心,我做什么都愿意。”這時,女孩子很容易被打動,卻意識不到自己正游走于危險的邊緣,反而感覺自己找到了真愛。

男生高控制,女生低安全感。四目相對,兩情相悅,一鍵鎖死。這是頂配的PUA關(guān)系圖鑒。

自我被封存起來之后

忽略自己只愛對方,什么樣的人可以做到這般呢?答案是,自我被封存起來,沒有機會真正做自己的人。換句話說,TA的身心套著別人的外殼,是在做別人的過程中長大的。這個別人,通常是養(yǎng)育Ta的父母。

父母可以控制孩子到什么程度呢?就是把自己的意志完全地強加給孩子,讓原本兩個分開的個體重疊,變成能夠滿足父母控制欲的一個人。后果就是孩子在日后成為精神施控者,把關(guān)系弄得痛苦不堪——以愛之名,軟硬兼施讓對方符合自己的要求和想象。因為長久以來,TA自己就是這樣被對待的。

控制欲強的人情感上是隔離的

控制欲強的人,在對別人實施控制時,很難共情到被控制者的感受;同樣在他們早年時,自己的需要也是被忽視的。雖然在旁人看起來,他們像是對另一半投入了大量的情感,實際上只是感動了自己,把對方晾在一邊。比如, 戀愛中的一對男女,某個周五,男方準(zhǔn)時下班奔往菜市場,回家準(zhǔn)備出一桌豐盛的晚餐,興致勃勃等女友回來共享。女友這邊一天下來經(jīng)歷了客戶的刁鉆以及老板的質(zhì)疑,路上又塞車,到家已是萬分沮喪。

想不到更沮喪的是男方。他想象女友回來笑臉相迎并夸贊他廚藝的景象,完全被破壞了。那一刻,他可以聽到女友的解釋,但觸摸不到對方的情感,因為他還待在自己的挫敗體驗中。于是就變成:我對你這么好,這么費心為你準(zhǔn)備一切,你卻如此無視和不尊重我。

我為你付出了一切,是施控者的通行證;都是你的錯,是你對不起我。如此,就將內(nèi)疚感轉(zhuǎn)嫁給了對方。當(dāng)受控一方認同了這個部分,就真的會動輒內(nèi)疚,壓抑自己,順從對方。完美的PUA閉環(huán)就形成了。

什么樣的人是受控者體質(zhì)

通常一種是童年極度缺愛、低自我價值感的人。施控者“我的眼里只有你”這般的盛情,對渴望愛的一方具有非凡的吸引力。你越是能夠放棄自己對我好,我就越感動、越滿足。殊不知,這正是PUA者施控的前期鋪墊,為進一步突破對方的邊界做準(zhǔn)備。

受控體質(zhì)的另一種可能是,在成長過程中,長期反復(fù)地被父母突破邊界,作為一種強迫性重復(fù),成年以后也會吸引別人來突破自己的邊界。比如從學(xué)習(xí)到擇校,從工作到尋找另一半,甚至到婚后家庭,父母都要插手到底;而孩子為了不讓自己感到內(nèi)疚,需要不斷出讓權(quán)力以滿足父母。

施控者常常是無意識的,這種模式不僅代際相傳,而且平行掃射。他們會在各種關(guān)系當(dāng)中,試圖突破別人的邊界而不自知,讓身邊的人反感和壓抑。

一位母親說:“只要是為了我兒子,我什么都愿意。”這話不假,也是母性使然。把自己認為好的東西給孩子,這是母親愛孩子的方式之一。但如果不顧孩子的感受硬塞,這樣的愛就值得探討了。

兒子的態(tài)度是:我很抵觸我媽這樣為我犧牲,如果以后遇到喜歡的女孩對我說,我是她生命里最重要的事情沒有之一,那我就要不回頭趕緊跑。

這是一個對控制保持警覺,自我邊界更加清晰的男生。

面對控制,另外一個女生就顯得更加糾結(jié)。一方面她對被控制感到憤怒,努力劃清界限。另外一方面也在擔(dān)心:我這樣做會不會太自私?這是很多人面臨的內(nèi)在沖突,而且這些人當(dāng)中,最終還是不敢違逆父母,更多選擇了與自己背道而馳的生活。

說到自私,這也是施受控雙方的一次合力過程。施控者把無法忍受的自私投射給受控者,受控者對此認同,就會擔(dān)憂自己真的是一個自私的人。但如果從受控者的角度出發(fā),我要完全接受對方的意愿,不能有自己的態(tài)度,這到底是誰自私呢?

如果一個人對控制別人如此地感興趣,意味著Ta對做自己不感興趣。Ta在成為父母后也只對孩子的生活感興趣,并說“我一切都是為了你”。這在很多家庭中,幾乎成為父母的信念。我需要你成為我的一部分,跟我融合。

施控者的內(nèi)在,早年的融合需求得不到滿足,心里經(jīng)歷過很多次“失控”。成年后,覺得只有控制另外一個人自己才是安全的。盡管年齡和能力都能達到自立,但不安全感從未消失,就變成你聽我的,就是愛我,否則你就是白眼狼。

施控和受控本質(zhì)上都是缺愛

概括地來說,施控和受控,本質(zhì)上都是缺愛,后遺癥表現(xiàn)為邊界不清。然而越控制,越失序,該獨立的沒法獨立。

如何打破這個循環(huán),讓雙方都有機會做點改變呢?

對于施控者來說,有意識地把注意力收回到自己身上,在過程中經(jīng)歷失控的體驗。這種失控,主要是早年創(chuàng)傷遺留的產(chǎn)物,更多是心理上的,而不是現(xiàn)實中存在的危險。比如不過度關(guān)注孩子,孩子一樣會好好長大。

而對于任何人來說,能夠置身于生活中的模糊和不確定,體驗它,容忍它;不是等待它清晰,而是通過等待,確認自己可以耐受它。這是無比重要的能力,也正所謂成長。

作為受控的一方,處理自己的內(nèi)疚感很重要。一個人有內(nèi)疚感,是覺得自己做了錯事或認為自己有罪的感受,這種感受通過嚴苛的超我內(nèi)化而成。

施控者的語言和行為,會激活內(nèi)疚者心中的罪惡感,仿佛自己真的做了不可饒恕的事情??梢越?jīng)常告訴自己:我只是做不到完全服從另一個人,并不是錯。

在所有關(guān)系中,控制與被控制并不是涇渭分明的。把握的一個要點是,我們大多數(shù)時候應(yīng)該是以自我為中心地生活和發(fā)展,同時能夠尊重別人;愿意適當(dāng)為對方做出妥協(xié)而并不感到太多自我壓抑。

(作者系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)

c_ms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