■ 芒來
如今,隨便刷刷手機,都能收獲一堆“恐婚恐育小技巧”。但有時也會收獲療愈。
“95后”潮汕博主淦淦的1分鐘視頻,500萬播放量,就一件事:沉浸式體驗新手爸爸的帶娃日常。點開評論區(qū),一開始,評論里都充斥著圍觀他人的樂子。漸漸地,有人從別人的“高質量帶娃”里看到了自己的局限。再后來,又從夫妻同心對付“冤種”的日常里,找到了理想的婚姻藍圖,甚至萌發(fā)了遇見一個人,組成一個家的渴望。在一片嬉笑中,對婚育的焦慮也在逐漸撫平。
真實和相愛有強大的生命力
淦淦的快樂生活,從早晨睜開眼就結束了。
清晨6點,兒子扯開喉嚨拉響“警報”。此時距離孩子上一次“大戲”才過去兩個小時。
妻子小阿森還在酣睡,淦淦輕手輕腳抱孩子起床,掛著一天一個樣的黑眼圈,邊單手抱娃邊刷牙。娃安靜下來后,趕緊給他喂奶、穿衣、抱著他出門買菜,整個過程如同打仗,忙完已是中午。下午,則是看娃辦公兩不誤。晚上給娃洗澡、穿衣服、讀睡前讀物……忙完這一切,已是夜里12點……
網(wǎng)上流傳兩張照片,生娃前,他和妻子是高顏值神仙眷侶,11個月的帶娃,又磨人又瑣碎,人也日漸憔悴,雙眼無神??删W(wǎng)友看到這一幕幕,卻被神奇地療愈了。日復一日的瑣碎育兒日常,讓大家看到了某種更加珍貴的東西:真實和相愛。
真實,是淦淦的黑眼圈、白頭發(fā)。視頻中,他每天不是被兒子逼得“發(fā)瘋”,就是在“發(fā)瘋”的路上。但有一幕:淦淦把娃交給妻子時,在她額頭上一吻。讓我們從雞毛蒜皮之外,看到一種相濡以沫、腳踏實地的幸福。
畢竟,育兒是夫妻共同的責任,淦淦和小阿森輪流帶娃,好放另一半去喘口氣。所以淦淦的視頻里,很少看到夫妻同屏??梢辉缫煌?,交接帶娃的幾個神圣時刻,我們還是可以看到:這對夫妻如何變著花樣向對方示愛。如日?;ゴ?,“天啊,你為什么這么厲害!”情人節(jié),淦淦在冰箱里放滿玫瑰花和蛋糕;小阿森跳廣場舞,淦淦帶著娃伴舞……
學者梁永安說過,相愛會有創(chuàng)造力。
不相愛的婚姻,最大問題就是婚后沒有細節(jié),生活沒有情趣;相愛的婚姻,夫妻之間很活潑,做個飯都你一言我一語的。于是,越來越多的愛意和細節(jié)被創(chuàng)造出來,又進一步穩(wěn)固了相愛的地基。不僅如此,愛意的表達,會激發(fā)更多的回饋和改變。
淦淦在采訪中說過,自己的原生家庭并不幸福。他有3個姐姐,傳統(tǒng)的潮汕父母本指望他在外走南闖北,結果兒子卻當起了奶爸。
是妻子的寬容和丈母娘的開明,讓他在這條路上摸索著往前走。孩子出生時,淦淦有很長一段時間收入很低,連社保都交不起。但岳母鼓勵他:你很有才華,就差一個時機。小阿森更是一天三夸:上哪兒去找你這么好的男人?
網(wǎng)友感慨:有愛的家庭培育出來的孩子是會發(fā)光的。和他們在一起,你會感覺原來世界也沒有這么沉重,無論什么時候都可以開心放松。改變的力量,就在愛中悄然生發(fā)。
焦慮的根源,兩種災難化思維
淦淦之所以選擇做奶爸,是因為父母總把一句話掛嘴邊:“大男人在家?guī)裁赐?”淦淦決心成為和他們不一樣的父親。
相比小阿森的開朗幸福,淦淦式的原生家庭或許才是很多人的真實:女人喪失自我,圍著家庭轉,結婚即喪偶,產(chǎn)后抑郁還要被公婆說“矯情”;男人只有去掙錢,妻兒丟家里,整天不聞不問。
雖說父母上崗不需要培訓,但不是每一個人都有付出愛的能力。如果在原生家庭中,只習得了不安和恐慌。那么對下一代,就容易走入兩種困境:災難化思維,過度期待。
災難化思維是指“壞事永遠會發(fā)生,并且永遠會越來越壞”。這類人總把事情往壞處想,一旦真有壞事發(fā)生,就覺得“我完了”。
而過度期待,經(jīng)常發(fā)生在缺愛的人身上。童年得到的愛是有條件的,成年后,便想在親密關系里得到補償,找一個無條件愛自己的配偶。而如果遇不到淦淦這樣的“頂配”,給不起無怨無悔的愛,供不起每月高額的托幼費,就不婚不育。
“不是絕對好,就是絕對壞,而且不可能發(fā)生改變?!钡@些腦海中的婚姻,并不是真實的婚姻。
給自己時間 學會如何去愛
也許你很難想象,淦淦在兒子出生后第4個月,還遲遲沒有進入當爸爸的狀態(tài),甚至經(jīng)常用打游戲來逃避帶娃。
但當他跳出了原來重男輕女的環(huán)境,慢慢意識到妻子很不容易。加之妻子一家的開明、鼓勵和接納,讓他看到家庭生活的另一種樣子。于是,淦淦的認知和行為開始改變。
淦淦說:“絕大多數(shù)普通人都不完美。但這不影響我們不斷修正航向,去過好當下的生活?!?/p>
生活總是磕磕絆絆,起起落落。我們這一代人,也經(jīng)常感慨養(yǎng)娃比父輩難。的確,娘胎里就要聽名著,三歲就得學圍棋,一輩子都買不起的學區(qū)房……這一切,都在指向無盡的壓力和焦慮。但必須承認,這些年來,真實的育兒環(huán)境其實是在變好。
而現(xiàn)在我們“有資格”面臨的這些煩惱,其實恰恰證明,這一代的孩子,比前輩們活在一個更好的世界。我們自己身上,就有體現(xiàn)。越來越多的人都愿意思考,如何才能成為給孩子幸福的父母。并為此努力:拼命工作,努力提升自己,選擇優(yōu)質伴侶,溝通合作育兒……
我們正在思考,如何成為更合格的父母,如何成為更好的自己。而隨之而來的焦慮,其實是在提醒我們:我還需要更多的支持,來完成這一課。
所以,生育焦慮有什么可怕的?不敢結,就給自己時間;不敢生,就給自己空間。沒有人有資格對你生還是不生說三道四,只是別忘了覺察這份焦慮和恐懼,不要停止思考如何成為更好的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