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: 首頁 >> 生活百科 >> 流行風尚

“新中式穿搭”走紅,馬面裙“褶”中國風行 | 當新年遇上馬面裙,擦出不一樣的火花

發(fā)布時間:2023-12-29 來源: 閱讀:549
字體:[    ]
保護視力色:


“中國有禮儀之大,故稱夏;有章服之美,謂之華。”日前發(fā)布的《2023年度中華文化符號國際傳播指數(shù)報告》顯示,排在前10位的中華文化傳承符號中,漢服排名第6位。漢服正在成為溝通現(xiàn)代與傳統(tǒng)文化的物質媒介,在全世界掀起了一股“中國風”潮流。


如今流行的馬面裙,既保留了其獨特的設計特點,同時也融入了現(xiàn)代時尚元素,從傳統(tǒng)的絲綢到現(xiàn)代的合成纖維,從明亮色調(diào)到時尚的中性和深色調(diào),裙子的長度、適用場景等也豐富了起來,更適應了現(xiàn)代女性的需求和審美。


歲末,“窗簾廠家改做馬面裙訂單火爆”的微博話題大熱。浙江這個紡織重鎮(zhèn)在國潮中破圈,將做窗簾的機器改做馬面裙,馬面裙火出了圈。近日,北京的大雪將馬面裙帶起的漢服時尚推上了又一高峰。京東數(shù)據(jù)顯示,12月以來,漢服品類成交額同比增長超300%。


今年以來,無論是在杭州的西子湖畔,還是在北京故宮、天壇,抑或開封的清明上河園、西安的大唐芙蓉園,隨處可見馬面裙的身影。許多人穿上馬面裙,沉浸式游覽名勝古跡,同時還不忘拍照分享到社交媒體上展現(xiàn)漢服之美


近日,淘寶官方公布了“2023年度十大商品”,華服頂流馬面裙位列其中。馬面裙流行的背后,是國風的盛行,是新中式的時尚回歸,更是文化自信的象征。


馬面裙像一把火,美在“褶”里


今年7月畢業(yè)季,北大女生李嘉欣在學位服上搭配云肩,穿著馬面裙參加撥穗儀式,讓馬面裙走紅大江南北。網(wǎng)友紛紛評論:“國風才是頂流,云肩一披,學士服展現(xiàn)滿滿中國風?!比缃?,馬面裙的熱潮讓漢服這種原本的小眾愛好向日常穿搭轉變,意味著新中式時尚強力回歸。“衣柜里要有一件漢服”已成為很多女生的共識,漢服在淘寶更形成了一個年成交近百億元的市場。以10月淘寶服飾數(shù)據(jù)為例,購買漢服的人群中,“00后”“95后”分別占到了近三成,“60后”占到近4%的份額。


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將漢服作為結婚時的喜服、敬酒服。如淘寶某服飾商家推出的紅色馬面裙“一堂締約”,裙擺處金線和彩金交織出繁復卻靈動的花樣,喜慶又不失設計美感,已經(jīng)售出了超2萬條。


何為馬面裙?馬面裙由馬面和褶裥組成,是中國古代女子的主要裙式之一。馬面裙擁有四個光面(裙門),裙門兩側打褶,這樣特殊的結構類似于城墻上的“馬面”結構。馬面裙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宋代,它是由旋裙演變而來的,在明清時期發(fā)展成為女子的主要裙式。它的風格從明代的清新淡雅到清代的華麗富貴,再到民國的秀麗質樸,經(jīng)歷了一系列的變化,但它的“馬面”結構一直根深蒂固地存在著。


如今流行的馬面裙,既保留了其獨特的設計特點,同時也融入了現(xiàn)代時尚元素,從傳統(tǒng)的絲綢到現(xiàn)代的合成纖維,從明亮的色調(diào)到時尚的中性和深色調(diào),裙子的長度、適用場景等也豐富了起來,更適應了現(xiàn)代女性的需求和審美。


值得一提的是,在各種熱門漢服單品中,馬面裙是入手門檻最低的“新手友好”且百搭款。它不僅可以搭配華服衫、襦、襖,還可以搭配現(xiàn)代襯衫、小西裝,甚至是皮衣。


以今年“雙11”期間為例,淘寶平臺賣出了超73萬條馬面裙,能鋪滿105個足球場。


馬面裙的大熱,除了因為越來越多的淘寶服飾商家在秉持傳統(tǒng)文化精髓的同時不斷創(chuàng)新,使它變得越來越適合日常穿著,越來越符合現(xiàn)代審美,也離不開消費者的民族認同感和文化自信。馬面裙不僅僅是一件時尚的單品,同時也是一種文化的象征。


文化復興,衣冠先行


提及漢服,首先必須澄清一個誤區(qū):漢服不是特指漢代的服飾,而是指自三皇五帝起至明末四千多年以來,漢族人整體的衣冠體系。不僅如此,漢服也不單指漢民族用來御寒、蔽體的服飾,而是由衣、冠、妝容以及飾物組成的禮儀體系。


漢服隨著朝代更迭與文化變遷有不同程度的創(chuàng)新與改革,其見證了中國傳統(tǒng)工藝的不斷精進與人們審美的變化。千百年來,漢服文化浸潤在漢民族的血脈里,無論正逢盛世還是身處亂世,只要民族的精魄有所留存,哪怕形制更迭、色彩變遷,都能找到最適宜它存在的方式。


完整的漢服制式最早出現(xiàn)在商朝,到漢朝時期,女子出現(xiàn)了“三重衣”的穿法,即在袍服內(nèi)多穿著幾件服飾,領口處呈現(xiàn)出層層疊疊的花紋。魏晉時期漢服與少數(shù)民族服飾進行融合,無論男女皆以寬袖服飾為主,色彩更為鮮麗。至隋唐,服飾的最大特點是不挑女子身材,無論身材圓潤或消瘦,都可將襦裙穿出美感。


明朝作為漢服發(fā)展的最后一個朝代,服飾極具朝代感,不僅等級森嚴,款式顏色都有明確規(guī)定。女子以襦裙、襖裙及比甲、披風等作為日常穿著。隨著滿人建立清朝,并用明確的律例規(guī)范了人們的著裝,具有漢民族特點的服飾便漸漸退出歷史舞臺。可它并沒有真正消亡,它存在于粗略斑駁的圖畫中,暗藏在傳世經(jīng)典的文藝作品中,蘊含在傳統(tǒng)的喜喪文化中,于百年后的某日,等到了一陣春風。


2003年11月22日,一位名叫王樂天的電力工人,穿著自制的漢服行走于鄭州街頭,引得路人頻頻駐足打量。此事一經(jīng)登報,好似點燃了星星之火,關于漢服的學術文章以及自發(fā)成立的漢服工作室如雨后春筍般遍地開花……隨著漢服宣傳在互聯(lián)網(wǎng)的廣泛傳播,大批愛好漢服的年輕人加入這場復興運動。漢服店在購物平臺上線,在銷量暴漲的同時擁有了更多愿意將漢服穿上街頭的人。


這些年,各地自發(fā)舉辦推廣漢服時尚與文化的活動。隨著漢服品牌與日俱增,為品牌宣傳而舉辦的漢服大秀也在多地舉行。那些被人遺忘的如花朝、上巳、人日、下元等傳統(tǒng)節(jié)日也因舉辦漢服活動而日漸興起。


追尋中華衣飾根脈,傳承非遺傳統(tǒng)技藝


漢服作為一個龐大的禮儀體系,并不局限于衣物服裝的搭配,各式各樣的飾物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。隨著漢服的復興與流行,許多人開始追求飾品的精美與其蘊含的文化,于是他們開始關注和了解相關的傳統(tǒng)文化與非遺技藝。


“花亦興不淺,美人頭上開。”古人喜戴花,春夏之際,無論男女老少皆愛折鮮花簪于發(fā)間。可到了冬季,百花零落,古人便想到將蠶絲染色,綁在細銅絲上,經(jīng)過織絨、剪絨勾條、打尖等技藝,制成一朵朵靈動鮮艷的絨花。


2007年絨花制作技藝被列入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(chǎn)名錄,之前它鮮為人知。許多熱愛漢服文化的年輕人也愿意跟隨網(wǎng)上的教程自發(fā)地學習制作絨花,絨花的樣式也不再是單一的花鳥魚蟲,更有了獨屬于這個時代的意境與主題。


“漢服熱”還帶動了年輕人去關注、學習、傳承諸多與漢服相關的非遺技藝、非遺民俗、節(jié)日文化、禮儀文化等。比如,受漢服文化影響,琴棋書畫詩酒茶香的愛好者越來越多;盤扣、刺繡、織錦、制瓷、琢玉、制扇、制香等非遺技藝也逐漸走入生活。


2023年5月18日,在西安召開的中國-中亞峰會迎賓儀式以“大唐盛禮”為主題,整體儀式嚴格依照唐朝迎接貴賓的儀制,從置景、妝容、服飾、音樂、舞蹈等方面皆按最復原、最真實的標準呈現(xiàn)給各國來賓。迎賓的禮儀小姐身著齊胸襦裙,手執(zhí)宮燈,華美的漢服吸引了許多外賓的眼球,同時也讓觀看迎賓直播的觀眾心生向往。此次迎賓式將中國風情、中國底蘊、中國形象濃縮于此,向全世界展示了一張無與倫比的中華文化名片。


今年第31屆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在成都召開,迎接儀式上,來自56個民族的小朋友分別穿著代表自己民族的服飾,而站在中間代表漢族的三位小朋友,分別穿上三個不同朝代的服飾,有明代馬面裙、宋代圓領袍與唐代齊胸衫裙。至此,漢服文化在世界面前綻放出了新的華彩。


“中國有禮儀之大,故稱夏;有章服之美,謂之華?!辈痪们鞍l(fā)布的《2023年度中華文化符號國際傳播指數(shù)報告》顯示,排在前10位的中華文化傳承符號中,漢服排名第6位。可見,漢服正在成為溝通現(xiàn)代與傳統(tǒng)文化的物質媒介,在全世界掀起了一股“中國風”潮流。


辭舊迎新之際,讓我們把馬面裙穿起來。當新年遇上馬面裙,會擦出怎樣的火花呢?


c_msg